家长常识程度对孩子的物积影响之学历

时间:2007年07月17日 | 编辑: 信宣处 | 访问量:

   常识是人们在生活工作过程中的感悟、失败、经验总结的汇集和叠加,是人们对身外事物的认识结果过程中的纠正和提炼。常识具有总结性、丰富性、引导性和前瞻性。就常识的内容形式,可分为自然常识、科技常识、人文常识和经验常识四大领域。由于人们对常识领域的兴趣倾向不同,而表现对常识内容的差异性。好比某人对某一领域的常识很擅长,但在另一常识领域却是文盲,甚至是白痴一般。所以,家长的常识程度对孩子的物积影响就可能具有单一性、差异性和无助性。为什么呢?
   因为:
   第一,家长对常识的认知与掌握趋势,决定其工作性质或兴趣爱好。所以,提供给孩子的便是家长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其工作内容的相关常识,因而对孩子来讲,常识就具有单一性。
   第二,家长对常识的掌握程度,本身就存在差异或常识范围的辐射延伸的不同。因而导致对孩子的物积提供过程中的常识物积差异性。
   第三,家长对常识的掌握趋势和掌握程度,有可能是孩子素然无味的、不喜欢的,也有可能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疑问与异议的。因此,家长对孩子的常识获得欲望,便具有了无助性。
    所以,家长的常识程度对孩子的心智会产生一定的辅助影响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家长的学历对孩子的影响


    学历是指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,通过国家或其它职能部门认定、认可的常识内容,而颁发的常识掌握程度的识别参照依据。
学历代表着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和拥有的常识范围及程度。
    在对四川省泸州市的20名高考状元(1984年—2004年)的家庭背景调查中发现:状元的产生与家长的学历高低是不成比例的,这其中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。在状元家庭中,家长最高学历(指在夫妻中其中一位的最高学历为准)本科者占20%,专科者占25%,而中专以下学历的却占55%(其中初中以下的占70%)。所以,高考状元的产生与学生家长的学历是没有绝对影响的。其原因:第一,家长的学历代表着家长过去常识的层次与掌握程度,而并不标志着现有的水平和能力。第二,常识的换代、升级或内容的增加与延伸,使家长的常识难免有片面性和滞后性。第三,由于人们对常识掌握的兴趣性,而决定家长的学历只代表着过去的能力。所以,天才、神童、状元等的产生与其家长的学历状况,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。这里不是说高学历的家长就不会教育孩子,而是说明家长的学历程度,不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学科学问成绩。
    学历是人们的能力参照,它标志着曾经的学习历程和拥有的相对常识量。因此,现实工作中有人认为学历高的能力就强,学历低的能力就差。但事实证明,学历与能力有相对性和差距性。比如:医学博士去从事房产策划,HR硕士去搞科技研究。行吗?肯定不行,这是人们对学历与能力的一个判断误点。学历的确可以代表着一个人的过去能力,它只能以此作为该人在某一常识内容的能力参照,仅此而已。这一点,家长们自身在职场过程的加薪、晋升等现象中自有感受。高学历必然会获得自己相对满意的职务或岗位,借这一优越感,家长们常以此提示、启发孩子,升大学、考研等,这都是正确的。但在现实工作中,学历与能力不相符的情况实在太多。学历高的能力差,学历低的能力反而强。这一现象其实与学历本身没有关联,而是持有文凭者的情商、逆商影响而导致,或是因环境及某种突变因素所造成的。鉴于家长对社会环境事物的认识、理解和判断,并不因学历的高低而出现严重的误差。所以,在社会发展的今天,作为孩子——社会未来人,更必须具有广泛的学问常识和敏锐的洞察能力。由此,家长应根据社会需求状况而引导、影响孩子,让其产生对学历、能力水平的崇拜性和渴望性。
    工作实践证明,一个人的学历越高,获得的学历证越多,对这个人来说,常识领域性和界线性就越小。这是因为该人已行行涉及、样样皆知或一点就通的缘故。因此,学历所表示的学问程度,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。当然也就存在有高学历的家长,培育出优秀孩子或高学历的家长培育出一般性的孩子,甚至愚沌孩子的现象。生活经验告诉大家,无论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的家长,如果不用心启迪孩子,则其心智的表现均为低限值。反之,孩子则会有知书达理、思维清晰、应变敏锐的心智表现。

分享到: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